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苏州 > 正文
家门口的“变形记”!苏州这个社区美出新高度
2025-07-10 15:42:00  来源:引力播  

盛夏时节,走进吴中区木渎镇的花苑社区,一股清爽宜人的气息扑面而来。曾经因“飞线充电”而布满“蜘蛛网”的楼道外墙,如今干净整洁;过去堆满杂物的绿化带角落,现在成了孩子们嬉戏的迷你花园。这番“旧貌换新颜”的景象,源于一场深入人心的“文明实践 净美城市”行动。在这里,社区工作者、党员和居民们拿起“绣花针”,一针一线,于细微处下功夫,共同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邻里和睦的现代宜居图景。

靶向发力,精解民生“方程式”

改变,首先从解决那些“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烦心事开始。楼道堆物、电动车“飞线”充电,这些看似小事,却如城市肌体上的“牛皮癣”,顽固而碍眼,更暗藏着安全隐患。如何根治?花苑社区的答案是:让有威望、有热情的居民来“唱主角”。在社区党委的引导下,一支由退休社区书记、老党员组成的“红色业委会”应运而生。他们不搞“一刀切”,而是发挥人熟、地熟的优势,挨家挨户上门聊家常、讲道理,一番番推心置腹的恳谈,解开了居民的心结。很快,20余件类似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除了依靠居民骨干,社区更将党建网格与治理网格深度融合,构建起“组织建在小区、党员沉到楼栋、服务送到家门”的精细化网络。社区干部和微网格员们常态化深入居民家中,听民声、解民忧。自今年以来,通过“千家万户”大走访,他们收集并解决了47件民生大小事,大到公共设施维修,小到邻里纠纷调解,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这种“有事找支部”的信任感,让党组织成了居民最靠得住的“主心骨”。

春风化雨,涵养文明“精气神”

一处“顽疾”的解决,点燃了整个社区参与环境改善的热情。然而,要让文明实践从“盆景”变成“风景”,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激发每个人的主人翁意识。为此,社区推行了新颖的“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居民参与一次环境整治、一次助老服务,都能获得相应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在社区的“物品共享柜”兑换实用的生活用品。

小小的激励,撬动了巨大的自治能量。很快,3支由普通居民组成的志愿团队应运而生,30多位邻里乡亲利用闲暇时间,穿上红马甲,成了社区最美的风景线。他们有的自发清理卫生死角,有的主动认养绿地,把一片原本杂草丛生的闲置地,变成了鸟语花香的“口袋公园”。环境变美了,精神家园的建设同步跟上。社区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全面升级,增设书法文化区,让翰墨书香浸润邻里;打造“花好悦苑”党群驿站,定期举办苏绣体验、非遗拓染等“文化进万家”活动,累计吸引超过800人次参与。这些活动如春风化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生活,更让大家从心底里热爱并爱护这片土地。

凝心聚力,共绘未来“新图景”

一个社区的“精耕细作”,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同心协力。木渎镇党委政府通过“解剖麻雀式”的调研,精准“把脉”花苑社区在停车、外来人口管理等方面的难题,统筹协调20多个部门,推动资源、服务、力量“三下沉”。新增的2处健身路径、30余处消防设施,都是实实在在的惠民之举。

镇里还指导社区党总支升格为党委,推动“左邻右‘理’”村社联动,让社区治理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在便民集市上,糖画、剪纸等传统技艺的现场展示,总能引来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便利与欢乐,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大家对社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居民们从过去的“要我参与”变成了“我要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日益浓厚。

接下来,花苑社区将继续鼓励更多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随着文明实践的持续深入,这里的环境将愈发清朗,邻里关系将愈发和谐,一个“美好如苑”的生动图景,也将在居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变得更加清晰和温暖。(记者 刘达)

责编:苏州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