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敏感区乡镇是中国县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支点,同时面临着以“开发-保护”权衡为主的人地系统矛盾。针对既有宏观静态治理范式的局限,研究构建了生态敏感区乡镇微观发展格局识别框架并提出适应性管控策略,并以环白洋淀地区开展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环白洋淀乡镇承载的生态系统服务结构差异显著,其时空发展动态主要受区域交通因素影响;(2)超前建设单元占比最大,聚集在乡镇周边并向外围腹地蔓延,而潜在建设单元占比最小,镶嵌在乡镇及湿地周边;(3)雨洪调蓄服务、水源涵养服务和水质净化服务在未来30年面临较为严重的胁迫,其中雄州镇生态风险斑块面积最大,而三台镇和小里镇生态风险斑块扩张速度最快;(4)基于八类微观发展格局单元,对环白洋淀乡镇提出了适应性分区管控策略。研究可以为优化生态敏感区乡镇人地系统和相关规划决策提供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