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结构性碳水化合(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NSC)是植物碳元素的主要供应者,了解早春类短命植物的碳动态格局,有助于揭示早春类短命植物对区域环境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以新疆伊犁河谷地区的常见种黑鳞顶冰花(Gagea nigra)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物候期和海拔对鳞茎的NSC及其组分(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并分析了NSC代谢转化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间,鳞茎的NSC及其组分含量的物候动态趋势一致,均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2)不同物候期鳞茎的NSC及其组分含量对海拔的响应情况不同,总体上鳞茎的NSC和可溶性糖含量与海拔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淀粉含量随海拔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3)鳞茎的NSC及其组分含量受到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P≤0.05),土壤有机质、土壤全磷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对NSC的合成代谢有重要影响。(4)虽然可溶性糖含量与淀粉含量存在波动,但整体上NSC的代谢转化格局未发生改变,可溶性糖含量始终高于淀粉含量。综上所述,黑鳞顶冰花为适应区域环境而产生了一系列生理适应机制。这类植物因其独特的生活史特征,形成了以可溶性糖为主的NSC代谢转化格局,且这种格局没有因物候或海拔变化而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