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强度对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驱动分解
探究不同水土保持分区的土地利用强度和碳排放的关系及其驱动机制,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区域地貌类型、气候、植被等特征对碳排放的影响,是研究自然环境对碳排放空间分异和实现精准治理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中国西南高山峡谷不同水土保持分区为研究对象,通过Tapio脱钩模型对不同水土保持分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强度和碳排放的脱钩状态进行分析,并运用LMDI模型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1)研究区碳排放总量从2000年的2077.16×10~4t增长到2010年的6515.00×10~4t,在2020年急剧上升到11542.00×10~4t;研究区的碳排放空间范围呈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碳排放椭圆和碳排放重心均向西北高海拔地区转移。(2)研究区土地利用强度和碳排放均受地貌类型影响显著,表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层级结构特征。(3)2000—2010年,藏东南区、藏东区、滇北区和川西区等高山地貌区处于强脱钩状态,滇西北区和川西南区等峡谷地貌区处于扩张负脱钩状态;2010—2020年,滇西北区转变为弱脱钩状态,川西区转变为强负脱钩状态。(4)农业碳排放在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由碳源转变为碳汇,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则相反,由碳汇转变为碳源,人均工业产值对碳排放的贡献减少,但仍然是重要的碳源。本研究揭示了西南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强度与碳排放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结果为西南高山峡谷区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实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生态学报
网络首发
立即查看 >
图书推荐
相关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