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高山峡谷区林下经济典型模式及水土流失分析
采用资料搜集与调查法统计归纳了西南高山峡谷区林下经济种类、分布及规模,基于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和CSLE模型分析预测了不同月份和时期的土壤侵蚀量。结果表明:(1)西南高山峡谷区林下经济总面积超过24万hm2,模式主要有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3大类,其中林下种植面积为24.75万hm2、林下养殖规模为300万只/羽、林下采集规模8.59万t/a,根据林下种养殖种类不同又分为92种,分布较广是林下采集,规模较大的是林下种植,林下经济开发仍具有巨大潜力;(2)林下经济开发引起的地表扰动主要有清表整地、松土除草、采收扰动等方式,通过降低地表覆盖度、破坏土壤结构性等加大水土流失风险;(3)低扰动林下经济模式1(13.42t)、低扰动林下经济模式2(2.88t)、中扰动林下经济模式1(20.37t)、中扰动林下经济模式2(9.95t)、高扰动林下经济模式(61.15t)的年均土壤侵蚀模数预测值相较未开发林地增量为12.30、1.75、19.25、8.83、60.02t,增幅分别为1094%、155.85%、785.07%、1670.14%和5337.5%。水土流失增量分布在不同时期和月份,其中低扰动模式1和2、中扰动模式2、高扰动模式增量最高的月份都是6月,中扰动模式1增量最高的月份为9月。低扰动模式1的壮苗期(1—8月)土壤侵蚀模数增量占总增量的66.72%,低扰动模式2的农闲期(4—9月)土壤侵蚀模数增量占全年增量的98.86%,中扰动模式1的壮苗期(6—8月)土壤侵蚀模数增量占全年增量的45.84%,中扰动模式2的整地播种幼苗期(11—12月)土壤侵蚀模数增量占全年增量的63.25%。均分布在土壤扰动和雨季的叠加期。研究结果对于加深林下经济水土流失风险的认识,促进林下开发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应用和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态学报
网络首发
立即查看 >
图书推荐
相关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