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培育耐旱植物的过程中,了解植物的抗旱机制和拥有大量的候选基因是必要的。耐旱植物是了解耐旱机制和挖掘耐旱基因的优秀材料。以小沙冬青为材料,通过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胁迫开始后0、1、3、6、12 h的小沙冬青幼苗叶片光合色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Pro)含量,利用RNA-Seq技术对小沙冬青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小沙冬青叶片中可溶性糖、Pro、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增加。SOD、POD对干旱响应迅速,活性显著增加,这对消除干旱引起的过量活性氧具有重要作用。而CAT在12h内未对干旱做出有效响应。转录组分析鉴定到1518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共差异表达基因有805个,上调表达的基因数量和下调表达的基因数量相近。在GO富集分析中,这805个基因在“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和“脱落酸激活信号通路的负调控”途径中大量富集。P值最小的四条通路(“叶绿素结合”、“光系统Ⅱ”、“光合作用”,“光捕捉、光系统Ⅰ”)均与光合作用相关。KEGG分析表明,共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包括“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光合生物中的碳固定”在内的6条代谢途径中。在小沙冬青中,7-羟甲基叶绿素a还原酶在干旱胁迫下持续下调表达,抑制了叶绿素的降解,有效保护了光合系统。研究重点关注了植物激素的信号转导途径,发现脱落酸信号通路发生明显改变。此外,茉莉酸信号通路中茉莉酸ZIM结构域蛋白(JAZ)的响应相较于其他物种有明显的不同。研究结果为小沙冬青适应干旱环境的生理和分子机制提供新的证据,为后续抗旱相关候选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