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虫法是稻田节肢动物群落调查的主流方法,但随着大规模调查取样需求的日益增加,便捷性逐渐成为选择调查取样方法时的重要考量因素,因此不少研究者开始倾向于使用扫网法。然而,关于扫网法与吸虫法在调查效果上的直接比较尚未见报道。本文基于江汉平原稻区多年的调查取样资料(2018、2019、2020年),对这2种调查取样方法在采集偏好、采集效率以及对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关键类群变化的敏感性方面进行了比较,旨在为农业生物多样性以及昆虫生态学相关研究提供调查取样方法的参考依据。研究结果显示,这两种调查取样方法在体型大小、迁移能力和垂直分布等3种功能性状上的采集效果并无显著性差异,所采集的常见科节肢动物群落高度相似。由于扫网法取样面积更大,它能更全面地反映物种丰富度(P0.05)。此外,尽管两种方法在反映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和关键类群(如寄生蜂、蜘蛛和稻飞虱)丰度的变化趋势上保持一致,但在进一步将蜘蛛细分为游猎型与结网型时,两者所呈现的丰度时间变化趋势出现了差异(P0.05)。具体来说,在整个调查期内,利用吸虫法获得的2种类型蜘蛛的丰度呈现递减趋势,而扫网法则表现出先降后升的动态,其转折点出现在孕穗期。综上所述,扫网法能够全面且准确地反映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在进行大规模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时,扫网法相较于吸虫法展现出了更高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