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地处长江入海口北翼,五山片区临江而立,拥有沿江黄金岸线14公里,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是长江南通段重要的生态腹地。近年来,南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投入超120亿元,大力实施五山滨江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统筹推进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有力提升城市品质、增进人民福祉,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第一站就来到南通市五山滨江片区,点赞南通好通、沧桑巨变、生活幸福。
五山滨江片区全景
一、高位推动,合力破解岸线生态困局。推进生态文明共建,建立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市人大开展环保执法检查,政协领衔“三代表一委员”督察,法院、检察院及51个部门全域发动、全员上阵、全方位攻坚。通过“拆、建、清、管”依法依规开展整治,切断化工、印染、钢丝绳等重点行业污染源。实施船舶污染、非法码头整治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等20多项专项行动,清理“小杂船”162条(户),拆除河道周边违建6.5万平方米。组建南通港集团有限公司,在全省率先实施滨江老港区整体腾迁,硫黄码头整体取缔,集装箱码头整体搬迁至下游通海港区,通海港区集装箱吞吐量连年刷新纪录,2024年达193.4万标箱,比搬迁前增长264%,为港口高质量发展赢得更大空间。
二、立足长远,着力优化沿江生态布局。推动生态文明共治,优选生态红利,优化空间布局,高标准划定沿江生态保护红线2534平方公里,原有2.62公里港口岸线及1980亩陆域土地重新调整为生活生态岸线。出台《江苏南通狼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条例》,以法律法规明确规划建设、保护管理等举措。统筹山林、江河、湿地等空间,打造军山自然生态保留地和南通植物园。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小微湿地”方式推进山体修复,五山片区及周边共21平方公里实施湿地化、海绵化、森林化改造,大幅提高水体自净能力。2024年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于Ⅲ类比例较2018年提升43.4%,长江干流南通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狼山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PM2.5浓度和优良天数比例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
三、全面修复,聚力探索价值实现路径。实现生态文明共享,五山滨江片区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腾出岸线12公里,新增森林面积6平方公里,“生产岸线”蜕变为“生活岸线”。建设五山滨江幸福驿站“理论宣讲实境课堂”,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示范阵地,建设五山自然科普馆等主题展馆和文旅项目,建成滨江江豚文化科普研学旅游基地,2023年以来观测到江豚1万余头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江豚湾”成为南通生态文明新标识。观测记录物种3983种,伪虎鲸、勺嘴鹬等珍稀濒危物种观测记录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全省领先。全市430公里沿江沿海生态带全线贯通,大江大海风光带、江海风貌城镇带、诗意田园乡村带次第呈现。五山滨江片区作为展示南通形象的“城市客厅”,处处呈现出一派人和景明的新气象。
滨江码头之变